雷邓芳,高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渭南市2019年“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讲师团成员,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副校长,合阳县“千人计划骨干教师”,陕西省教育学会研究员。从教20年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乐于钻研、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先后参与、主持多项国家、省、市县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县报刊网站上发表。

2019年11月,有幸成为渭南市“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讲师团成员之一。华阴、临渭两次送教,给了她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让她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也切实明白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
无独有偶,2020年开学季,随着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通知,“线上教学”这一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又一次让她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以前我们总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现在,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必须得有源头活水才行。
一、与书为友最是书香能致远
有人说“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因为,读书--能够改变我们思想匮乏、苍白的状态;能改变我们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一次上课,当跟孩子们谈到霍金逝世的消息以及他关于“2030年太阳黑子不再运动,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的预言时,有同学问到“老师,什么是太阳黑子?”时,她哑口无言,无从做答。
她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教师,要让自己优秀起来,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读书。耐下心来,读一读名人传记,寻求一份心灵的淘洗,精神上的追随,做自己教书育人的有益借鉴;读一读专业书籍,让自己的知识更新换代,跟上时代的潮流,保证自己的课堂教学鲜活,有时代气息;读一读各个时代的文学著作,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感悟生活,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读一读教育家的著作,为自己的工作寻求启发及指导;读一读科技读物,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告别科技盲……从此,只要一有时间,她就手捧图书,《读者》《意林》《第56号教室的奇迹》《唐诗百话》……成了她床头、案首的必需品,于丹、路遥、于永正、陈忠实成了她人生路上的指路人。
二、学而不厌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充电”的意识。
疫情之下,每天的线上教学,老师们都为不能进行师生互动而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扫码进入自己的课堂,直播平台点击了头像旁边的小手,出现了“授权”的字样。随机的,听课平台手机屏幕左侧出现了三个小按钮,逐一点击,她发现可以通过这三个按钮进行“选择、书写、消除”这样的操作;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又学会了与学生连麦进行课堂问答。随后,她将这些发现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了线上举手回答问题以及在屏幕上简单答题。这样,改变了以往自己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作答正确、标准的时再辅以奖杯的奖励,充分激发了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精覃思熟读精思子自知
大教育家孔子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老师提到“乐于阅读的孩子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看到10岁的孩子能把“亨利四世”这一角色完美演绎,进而学会日后在面临困境时的自处之道时,她想到了自己班的孩子,如何他们爱上读书,并且也学有所获呢?
学期伊始,她为孩子们推荐了符合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要求孩子们每天在班级群里进行阅读打卡,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的监督下养成阅读的习惯。为了督促孩子们坚持阅读,她还开辟时间,定期进行“故事会”、“读书分享会”“阅读漂流”等活动,要求孩子们讲讲自己一段时间读过的故事、分享读书心得等。为了让他们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她提出了“一读、二悟、三批注”的读书方法,即:读文章或者故事,找出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划出来,并出声读一读;想想从这些关键的字、词或者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标注在课本旁边。如今,班里的孩子每天都能按时打卡阅读,故事分享也一个比一个精彩。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教育就是生活。“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教师的真实写照。她一直相信:只有坚持学习、认真思考的人,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在做好教育的路上,她将一路前行,在读书、学习、思考中提高自己,收获精彩!


电子杂志
人员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