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为谁开 新的季节来
图文/老敏
门前的广场上种植了不少芍药,零散的分布在好几个地方。前几天,我每天都去看她开了没有。这几天忙,没顾得,今天早上去看,哇,已经完全绽放了,正是花香怒放时。
有人在跑前跑后的照相,还有人在忙着拍视频。有个孩子对妈妈说:“这里的牡丹好漂亮。”

其实,许多人分不清牡丹和芍药。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在古时候,大概是唐朝以前,就没有牡丹这个名词。牡丹叫木芍药。
不过她们却很有缘分。千百年来,人们把牡丹和芍药,并称为“花中二绝”。有人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牡丹与芍药如同双胞胎姐妹一样,所以不少人会把两者弄混淆。其实,牡丹和芍药同属毛莨科,芍药属。
牡丹的叶片先端常常再分裂;芍药的叶片先端是尖的,不再分裂。这是区别两种花最简单的方法。牡丹叶片宽,上表面绿色中略带黄,牡丹叶片无毛,下表面有白粉;而芍药叶片狭窄,较有光泽,叶比较密。
牡丹是木本植物,像树木一样,牡丹是有真正的树干树枝的,虽然比较细,比较短小,但牡丹是木本。而且木本虽然冬天也会掉叶子,但树干是不会枯萎的。芍药是草本植物,一岁一枯荣。冬天枝干枯萎后就死掉了,来年都是从根部重新发芽。
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把她们狠狠地比了一回,不过,好像也没有比出个高低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她们都是美的化身。

传说中芍药花和牡丹花一样,都是当年王母娘娘在人间泛瘟疫的时候投向人间的仙药,尤其是芍药,至今名字中还带有一个药字呢。她们都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但是作用不同。
牡丹的根药用名叫丹皮,性微寒,味辛,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还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寿。养血和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气血活肺,容颜红润,改善月经失调,痛经,止虚汗,盗汗。
用西药的说法,她还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解痉等作用,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应用时应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芍药也是根入药,中药里的白芍是指芍药的根,其性凉、味苦、微寒,具有平肝止痛、补血柔肝、敛阴收汗的功效。常常被用于治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镇痉、镇痛、通经等。此外,芍药可观赏,也可药用,还可做芍药花粥,芍药花茶,养血柔肝、散郁祛瘀、美容养颜。
宋代词人赵彦端的《南乡子》中描写:“浓绿暗芳洲,春事都随芍药休。风雨只贪梅子熟,飕飕。却送行人一夜秋。新月幸如钩,三五还催玉鉴浮。一段离愁溪样远,悠悠。只是溪流浅似愁。”
“春事都随芍药休”,说的是芍药花开放,春天也就即将结束。春雨带来一阵凉意,离愁就像小溪流一样悠远。淙淙细流,绵绵不断,深深浅浅。芍药预示着春天结束,寄寓着愁绪幽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想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生?文人骚客的笔下也是满满的惆怅和忧愁。
在古人的眼里芍药多为离别和惆怅,而在现在的人看来,满眼都是养心悦目和开心快乐。
红花开过暮春绝,绵绵春色成过客。梅子要熟了,杏儿要黄了,又一个火热的季节就到了。
朋友说,古人大多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多离别惆怅,咱们生逢盛世,开心快乐多好!我觉得特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