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经很深了,皎洁的月亮爬上了山尖,明亮地挂在天上。突然,几声“算黄~算割!”划破夜空,钻入我的耳朵。这个熟悉的声音,提示着我,麦子快熟了。

在关中大地上,每年的夏收就是在这算黄算割的叫声中拉开帷幕的。
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就给我们讲算黄算割的故事。说古时候有个人特别懒,夏收开始了,人们都早早去地里干活,收获庄稼去了。而他却在家里睡大觉。别人催他去干活,他却说不急不急。结果,一场大风大雨,成熟的麦子全部落到了地里。眼看辛辛苦苦做务成熟的庄稼毁于一旦,他顿时就被气死了。他死后就化着了一种鸟,每到夏收前,就开始不停地鸣叫算黄算割,提醒人们赶紧抓紧时间,抢收成熟的庄稼,算黄算割,就是成熟一点,收割一点,万万不可学他的样子,临了一场空。这个鸟,就是人们常说的杜鹃。
我的家在高塘塬上,背靠渭南东塬,面向赤水河。由于地处半坡,又缺乏灌溉条件,麦子是一年唯一的一料庄稼,成熟的比较早。

当杜鹃鸟一开始鸣叫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准备镰刀长绳和扁担了。
天不明,父亲就带着我们下地了,镰刀在哗啦哗啦的响,赶天亮一大片地里的麦子就割到了。然后就是捆麦子,担回自家的场面子,摊开晾晒,随后碾打。
忙碌的一天,累得半死不说,阳光直射,汗流浃背,犹如上刑一般。但是,农民心里却乐滋滋的,毕竟一年的辛苦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总算有了着落了。
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的过着,老百姓家里的余粮已经装不下了,再也不是那个饥肠辘辘的时代了。
这个时候,政策允许人们流动了,农村人一收完庄稼就外出打工了。农村渐渐变成寂寞的角落。
地里种麦子也渐渐少了,要么种成了果树,要么改种成了蔬菜,或者干脆撂荒了。
但是,年年夏收前夕,杜鹃还是照样会按时到来,起劲的叫着:“算黄算割”,提醒着人们抓紧收割庄稼。
我家的几亩地早已经不种麦子了,但夏天收割麦子的苦乐酸甜却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原始的耕做方式,一镰一镰的割,一担一担的往回担,在烈日下摊场翻场碾场扬场等等工序才能收获的那种艰难魔难真是刻骨铭心。
时光催人老,那收获庄稼的记忆虽然深深地埋在内心深处了。但是几声杜鹃的鸣叫让我想想起那熟悉的场景。那时候的苦,那时候的累永远沉积在心灵深处,像一笔巨大的财富支撑着我一路前行。(20200512)
原文首发于2020年5月15日《渭南日报》